糧食增產,為何收購緩慢? 高層聚焦糧食有何深意

來源:財經雜志時間:2020-08-14 14:53:43

6月中旬以來,江淮地區降雨較多,對新糧購銷造成一定影響;與此同時,疫情使得農戶儲糧意愿增強,河北、山東部分地區農戶看漲后市,一半新糧仍存放家中

8月12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下簡稱“國家糧儲局”)發布主產區夏糧收購進度數據顯示: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主產區油菜籽累計收購70.6萬噸,同比減少5.1萬噸。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264.1萬噸,同比增加12.6萬噸。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同比增長0.9%。其中小麥產量13168萬噸,同比增長0.6%。

按照中國的糧食品種產需結構分析:小麥是產需平衡有余,稻谷是產大于需,玉米經過連續幾年調整,產需處于緊平衡狀態。大豆產需缺口較大,雖近幾年種植面積持續增加,但仍需進口彌補缺口。

如此條件下,為何會出現小麥收購同比減少近千萬噸的現象?而近期高層多次對糧食安全做出指示、強調制止餐飲浪費背后,又有哪些現實背景?

糧食增產,為何收購緩慢?

按照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2856億斤),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24.2億斤),增長0.9%。其中小麥產量13168萬噸(2634億斤),比2019年增加75.6萬噸(15.1億斤),增長0.6%。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 鎖強在分析數據時指出:2020年夏糧播種面積略減,但單產有所提高,全國夏糧生產再獲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

分省來看,據國家統計局公告:山東今年夏糧總產量513.84億斤,增長0.6%。其中小麥總產量513.77億斤,增長0.6%,占全國總產量的19.5%;小麥單產435.28公斤/畝,增長2.3%。小麥總產、單產雙創歷史新高。

夏糧增產背后,亦須指出:夏糧(在糧食總產量中)的比重并不大,主要靠的還是秋糧。2019年時,中國糧食總產量中,夏糧產量占21%,秋糧產量占75%,早稻占比為4%。

今年夏糧收購開始之后,這已不是國家糧儲局第一次公布收購量同比減少的數據。截至7月10日時,該局亦曾發布消息稱: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小麥3207.3萬噸,同比減少216.6萬噸。

6月下旬時,國家糧儲局向外公布的消息仍顯示:小麥收獲接近尾聲。今年收購特點為:一、主產區收獲的小麥一、二等明顯增多,強筋弱筋等專用麥比例較上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收購入庫的最低收購價小麥基本為一、二等糧;二、收購進度正常。今年小麥收獲期有所提前,開秤初期進度快于上年;三、市場購銷活躍。各級儲備糧輪換收購積極,部分庫點收購價高于最低收購價。多元市場主體入市積極,市場化收購超過總收購量的95%。

近日國家糧儲局公布的數據,則涵蓋了部分中國糧食主產區的收購情況:其中河北收購355.9萬噸,同比減少93.5萬噸;江蘇收購1083.5萬噸,同比減少10.8萬噸;安徽收購592.9萬噸,同比減少222.4萬噸;山東收購661.4萬噸,同比減少54.4萬噸;河南收購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湖北收購139.0萬噸,同比增加6.8萬噸。

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計:今年全國小麥產量為1.34億噸,按常年商品率70%左右推算,今年小麥商品量約在9380萬噸。截至6月末,主產區小麥收購量僅占當年預計產量的17.83%,占當年預計商品量的25.46%。

以此進行推算,到8月上旬時,累計收購的小麥數量尚未達到商品量的一半。

對于進度“偏慢”、入庫“偏少”的原因,相關部門尚未給出整體性結論。但7月時,新華社曾在一篇相關報道中指出:6月中旬以來,江淮地區降雨較多,對新糧購銷造成一定影響;與此同時,疫情使得農戶儲糧意愿增強,市場收購量回落。這意味著,市場主體都想把糧食留在“手里”。據市場反映,目前河北、山東部分地區,農戶由于看漲后市,一半新糧仍存放家中。

近年來,通過落實責任,建立科學的小麥收購點、保障收購資金、騰出庫容等手段,農民出售糧食的外部軟硬件并不存在太多短板。此外,中國也在不斷改革儲備糧制度,發揮“豐則貴糴,歉則賤糶”的宏觀調控職能:一方面,啟動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收購,防止“谷賤傷農”;另一方面,則通過拍賣政策性糧食和投放儲備輪換糧向市場投放糧食,防止“米貴傷民”。

按照中國夏糧收儲慣例,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會印發《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而執行政策的各省則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對上述預案進行細化。

2020年,中國繼續實施小麥托市收購政策,以今年生產的國標三等小麥(按照容重,一升小麥重790克以上的,是國家一級標準;770克以上的是二級;750克的是三級;730克的是四級;710克的是五級)為標準品,最低收購價格為每斤1.12元,相鄰等級之間差價按每斤0.02元掌握。

最低收購價格指的是標準品糧食的到庫價。隨著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農民糧食經紀人在各地普遍出現,他們會在與農民的協商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糧食收購價格,與最低收購價概念不同。

今年夏糧收購期間,湖北、安徽、江蘇和河南等小麥主產區相繼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收購,江西也已啟動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收購。值得提出的是:這些省份會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是因出現了小麥市場價低于最低收購價的現象。

以中國的小麥生產和調出大省河南為例,則因價格持續上漲,當地小麥市場價格已經高于國家托市價格,8月6日,河南暫停新鄉市、漯河市托市收購。

據《財經》記者了解:今年小麥上市日期提前,小麥多元市場主體積極入市收購,市場化收購進度高于托市收購。河南省糧儲局統計數據則顯示:截至7月31日,全省累計收購小麥72.81億公斤,其中,最低收購價收購0.73億公斤,按市場價收購72.08億公斤。

據該省一位糧食經銷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目前來看,河南相鄰的安徽、山東等省目前的情況類似,農民不太愿意賣小麥,是因為玉米、面粉企業提價等原因。種糧農民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對于種植大戶來說,如果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百畝甚至更大的面積,則畝產以1300斤計算,一斤麥子收購價1.15元,“能多賣一點是一點”。

“存糧要保質,攀高有風險”前述新華社報道則建議稱,“對千千萬萬的農戶來說,潮濕天氣使得小麥保管難度增大,部分小麥面臨變質生蟲難題。加上暑期天氣炎熱,學校全面放假,下游需求疲軟,面粉廠降低開機率,減少庫存甚至停機,收購積極性下降。由于糧食連年豐收,庫存高企,供應充足,后市壓力不可忽視,有關部門在盡量幫助農戶科學儲糧同時,要釋放有效信息,防止夏糧收購大起大落,維護糧農利益。”

糧食安全,不應只看生產端

目前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會為夏糧收儲增加一定的困難。為此,7月13日,中儲糧集團召開重點地區第三次防汛調度會,調度南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成都7家分公司防汛工作,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汛處置方案,開展防汛應急演練;所有庫點提前設置防水墻、封堵通風口和倉門;湖北、湖南、江西分公司轄區直屬庫倉門可搭建實體防水墻進行封閉,必要時提前轉運糧食。

值得提及的是:收儲速度較慢,這在近年來的夏收進程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現。2018年、2019年時均曾在不同地區出現類似現象,而原因則多種多樣。比如2018年時,大量質量偏差的小麥就因達不到最低收購價收購標準,導致銷售價格偏低,購銷進度偏慢。

此外,因國內外糧食價差及需求、政策及市場預期影響,小麥收儲分化出現加速,優質小麥價高難求,質差低質小麥則乏人問津,近兩年小麥托市收購量已在逐漸減少,市場化收購量則加大。

為保障市場化收購,中國的各糧食主產區采取了各種措施。以安徽為例:通過小麥生產并形成規劃,加工企業可以根據需求直接去進行收購。專用小麥則幾乎全部實現了訂單收購,價格也出現了上漲。

在此之前,有觀點認為,應改革目前的托市政策,讓糧食價格由市場自發形成。與之相反的觀點則是:在糧食市場發育不全的情況下,為確保生產流通,小麥、稻米托市收購就要繼續。其初衷是保護農民利益,解決糧食數量和價格失衡的問題。

為保障糧食數量,多年以來,中國采取了各種措施保證增產,近年來則開始通過對供給端的儲備進行挖潛。據此前的一項相關估計:全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的糧食約為800億公斤,相當于中國糧食總產的15%,即2億人消費的糧食數量。為實現中國糧食的自給,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亦可構成“節流”。

就此方面,中國在數年前就在規劃和實施的主要途徑為:一、控制糧食作為投入品的消耗。首先是合理控制工業用糧,其次是大力發展節糧型養殖業,第三是節約用種;二、減少糧食儲存和保管環節的損失。首先是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其次是減少運輸損失;三、減少浪費消費。

研究界亦普遍認同:中國應普及推廣經濟、適用、防蟲、防霉儲糧新裝具、新技術,幫助農民減少產后損失。示范推廣綠色、環保、智能糧食儲藏設施設備,鼓勵適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減少糧食流通環節的損失損耗。

中國的糧食庫存主要分三大類: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通常不統計在庫存范圍內)。其中政策性庫存,就是通過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這部分庫存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周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進入統計的企業有4萬多家。

為盡量實現“顆粒歸倉”,對于質量并不太好的糧食,中國通過建立各項體系,也搭建起了一張涵蓋多重等級糧食的收購網絡:收購入庫的糧食為當年生產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國家標準;四等及以下的糧食由地方政府組織引導實行市場化收購;因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造成不符合質量標準或食品安全指標的小麥和稻谷,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負責制要求,由市、縣組織收購處置。

為提倡節約糧食,2019年10月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愛糧節糧意識,抑制不合理消費需求,減少“餐桌上的浪費”,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良好風尚。

對這一倡議能起到的作用可形成佐證的,則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達11.7%。2015年僅餐飲業餐桌上的食物浪費就達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條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會引發全局性嚴重問題。如果耕地下降到18億畝以下,加上單位產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糧食總產很容易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士在幾年前就曾對《財經》記者提醒稱,“安全弦要繃緊,不能忽視。”

標簽: 小麥收購 糧食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顯示面板產業步入下行周期 彩電企業成本壓力釋放

顯示面板產業步入下行周期 彩電企業成本壓力釋放

近日,三星電子再度延長面板采購的消息讓外界坐實了面板產業已經切換至下行周期的猜測,有消息人士稱,三星電子自6月中旬開始停止采購包括更多

2022-07-22 10:59:27
產品代理人分級對應 保險銷售監管趨嚴

產品代理人分級對應 保險銷售監管趨嚴

7月19日,銀保監會發布《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管理辦法共六章49條,對保險銷售更多

2022-07-22 10:19:19
方便面江湖內卷加劇“高端風”走熱 電商渠道或成企業搶占高端市場重心

方便面江湖內卷加劇“高端風”走熱 電商渠道或成

方便面江湖的高端戰事硝煙彌漫。近日,今麥郎旗下一桶半上線首款高端新品。至此,方便面江湖的四大天王康師傅、統一、白象、今麥郎都在逐鹿更多

2022-07-21 10:35:31
奈飛牽手微軟將推出含有廣告的訂閱模式 保持用戶增長先決條件是內容

奈飛牽手微軟將推出含有廣告的訂閱模式 保持用戶

全球流媒體巨頭奈飛(Netflix)日前宣布將推出含有廣告的訂閱模式。據悉,奈飛含有廣告的訂閱模式或將于今年年底向消費者推出。這代表著奈飛更多

2022-07-21 10:34:18
長短視頻平臺首次牽手 進一步激發影視類創作者熱情

長短視頻平臺首次牽手 進一步激發影視類創作者熱

近期,長短視頻平臺在規范影視作品的二次創作方面相繼邁出步伐。7月19日,抖音宣布和愛奇藝達成合作,將圍繞長視頻內容的二次創作與推廣等更多

2022-07-20 10:30:03
一個萬億級新藍海 預制菜“黃金賽道”如何跑出好成績?

一個萬億級新藍海 預制菜“黃金賽道”如何跑出好

預制菜作為一個萬億元級市場規模的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小小一盤預制菜,一頭是田間,一頭是餐桌,串聯起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幸福路。有關專更多

2022-07-20 10:28:59
入局中國有稅零售 DFS有何競爭優勢?

入局中國有稅零售 DFS有何競爭優勢?

近日,DFS集團獲得了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的國內精品標段特許經營權。作為全球高端消費品旅游零售商,DFS在全球經營多家免稅商店。DFS更多

2022-07-20 10:27:49
 “雪糕界”陷入競爭“膠著” 卡拉膠究竟是什么?

“雪糕界”陷入競爭“膠著” 卡拉膠究竟是什么?

最近,某品牌雪糕不會融化登上網絡熱搜,有觀點指出,該品牌雪糕中含有大量食用膠(卡拉膠)。事件經過網絡發酵后,廣大網友對于雪糕又有了新更多

2022-07-20 10:24:56
+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上月70城房價 34個城市跌回2年前占據70城的近一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
金融管理部門:房地產銷售和融資同步回暖 積累的需求開始釋放
    隨著穩經濟大盤政策落地顯效,疊加全國疫情逐步好轉,積累的需求...
房地產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回暖未及預期 政策內容逐漸向限購限貸等方面延伸
    2022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回暖未及預期。且全...
中交地產成“漲幅王” 渝股今年上半年表現如何?
    渝股今年上半年表現如何? 截至2022年7月1日收盤,滬深65家重慶A...
“小麥大蒜換房” 中小城市為賣房有多拼?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
    近日,河南某開發商推出小麥換房大蒜換房活動。其中,小麥按照2元...
5月份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回落或降幅擴大 同比下降城市個數增加
    5月份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回落或降幅擴大——國家統計局城市...
    最新見聞